污水处理工艺比较:MBBR与CBR的差异


发布时间:

2025-03-28

在现代污水处理技术中,MBBR(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和CBR(载体生物膜反应器)是两种基于生物膜法的污水处理工艺。它们虽然都利用生物膜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但在设计理念、运行方式、工艺特点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将对这两种工艺进行详细比较,以期为污水处理领域的专业人员提供参考。

一、MBBR工艺概述

MBBR工艺,全称为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工艺(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是通过向反应器中投加一定数量的悬浮载体,以提高反应器中的生物量及生物种类,从而提高反应器的处理效率。MBBR工艺兼具传统流化床和生物接触氧化法两者的优点,依靠曝气池内的曝气和水流的提升作用,使载体处于流化状态。这种状态进而形成悬浮生长的活性污泥和附着生长的生物膜,充分发挥附着相和悬浮相生物两者的优越性。

MBBR工艺通常包括预处理(格栅、沉砂池等)、MBBR反应器、沉淀池和深度处理(如过滤、消毒等)等步骤。MBBR反应器内可以设置多个分区(如缺氧区、好氧区),实现硝化、反硝化等生化反应。运行方式主要依靠曝气和水流提升作用,操作相对简单,运行维护成本较低。

MBBR工艺对有机物、氨氮、总氮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好,尤其适合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和需要脱氮除磷的污水。此外,由于反应器内填料的高效利用和紧凑的设计,MBBR工艺的占地面积相对较小,投资成本较低。

 二、CBR工艺概述

CBR工艺,即载体生物膜反应器工艺(Carrier Biofilm Reactor),是一种结合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高效、节能、占地小等特点。CBR工艺是一种基于特殊结构填料的生物流化床技术,将生物膜法与活性污泥法有机结合。其核心在于利用悬浮填料(如生物膜载体)在反应器中形成生物膜,同时保持反应器内的水力流态,使填料处于流化状态。通过生物膜和悬浮生长的活性污泥共同作用,实现对污水中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的高效降解和去除。

CBR工艺的预处理步骤包括污水首先经过格栅、沉砂池等预处理设施,去除大颗粒悬浮物和杂质。生物反应区分为缺氧区、厌氧区和好氧区,污水在这些区域中依次完成反硝化、释磷和硝化等生化反应。内循环系统通过水泵和射流器等设备,实现污水在反应区内的循环流动,增强传质效果,提高处理效率。经过生物反应区处理后的污水进入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沉淀后的污泥部分回流至生物反应区,部分作为剩余污泥排出。最后,沉淀后的上清液通过出水槽排出,达到排放标准。

CBR工艺更适合中小规模的污水处理需求,如农村生活污水、小型城镇污水处理厂等。通过生物膜和活性污泥的协同作用,提高处理效率,降低能耗。此外,CBR工艺的一体化设计和紧凑的工艺布局使其在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具有优势。运行成本包括循环泵能耗、曝气能耗等,但可以通过自动化控制实现高效运行。

 三、MBBR与CBR工艺的比较

1. 填料状态与流化方式

MBBR工艺使用悬浮填料(如聚乙烯、聚丙烯等材质的生物载体),填料在反应器内处于自由悬浮状态。依靠曝气和水流的提升作用,使填料在反应器内保持流化状态,以增加填料与污水的接触面积和传质效率。而CBR工艺使用固定或半固定的载体(如填料床、生物膜载体等),填料相对固定在反应器内,不处于完全流化状态。通过内循环系统(如射流器、循环泵等)实现污水的循环流动,增强传质效果,但填料本身不完全流化。

 2. 生物膜更新与维护

在MBBR工艺中,生物膜生长在悬浮填料表面,随着水流的冲击和曝气作用,生物膜会自然脱落并更新,这种更新方式较为自然,不需要人工干预。由于填料处于流化状态,生物膜的更新速度较快,系统的抗冲击能力较强。而在CBR工艺中,生物膜生长在固定载体表面,更新速度相对较慢,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以防止生物膜过厚导致传质效率下降。固定载体的生物膜更新方式相对复杂,可能需要人工干预或通过控制水流速度来实现。

 3. 处理效率与适用范围

MBBR工艺对有机物、氨氮、总氮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好,尤其适合处理高浓度有机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