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沉池污泥翻滚现象解析:为何无法沉降?
发布时间:
2025-11-14
二沉池污泥翻滚现象解析:为何无法沉降?
二沉池作为污水处理工艺中的核心环节,承担着泥水分离与污泥浓缩的关键功能。然而,实际运行中常出现污泥翻滚、悬浮物超标等异常现象,导致出水水质恶化、后续处理单元超负荷运行。本文将从工艺控制、设备运行、水质特性三个维度,系统解析二沉池污泥无法沉降的根源。
一、工艺控制失衡:负荷与曝气的双重挑战
1.1 污泥负荷的“两极分化”
好氧池污泥负荷的异常波动是导致二沉池翻滚的首要因素。当污泥负荷过低时,微生物因缺乏养分发生自身氧化,菌胶团结构解体,污泥絮体细碎化。例如,某污水处理厂因进水浓度骤降,未及时调整曝气量,导致污泥SVI值从120mL/g飙升至250mL/g,二沉池出现大面积污泥上浮。反之,污泥负荷过高则会导致溶解氧不足,有机物分解不彻底,污泥吸附性能下降。实验数据显示,当BOD₅负荷超过0.3kg/(kg·d)时,污泥沉降比(SV30)会从30%骤增至60%以上。
1.2 曝气系统的“过度干预”
曝气量控制不当会直接破坏污泥絮体结构。过度曝气(DO>4mg/L)会使微生物细胞膜破裂,释放胞内聚合物,导致污泥解体。某工业废水处理项目因曝气风机故障,好氧池DO值短期升至6mg/L,二沉池表面形成厚达0.5米的浮泥层。而曝气不足(DO<1mg/L)则会引发反硝化作用,产生氮气气泡附着污泥上浮。
1.3 污泥龄的“老化危机”
污泥龄(SRT)过长会导致微生物内源呼吸加剧,污泥活性降低。当SRT超过20天时,污泥中丝状菌比例显著上升,沉降性能恶化。某市政污水处理厂因排泥不及时,SRT达30天,二沉池污泥体积指数(SVI)突破300mL/g,出水SS浓度超标3倍。
二、设备运行缺陷:设计与维护的隐性风险
2.1 二沉池设计的“先天不足”
池体结构缺陷是引发短流现象的根源。某新建污水处理厂因二沉池进水堰板安装偏差,导致局部流速达0.8m/s(设计值0.3m/s),污泥被水流带出池外。此外,池底坡度不合理(应>0.01)会导致排泥不畅,某项目因池底平缓,积泥厚度达0.6米,引发污泥腐化上浮。
2.2 刮泥系统的“功能衰退”
刮泥机故障会直接导致污泥堆积。某化工废水处理厂因刮泥板链条断裂,二沉池边缘积泥高度达1.2米,泥位超过溢流堰0.5米,大量污泥随出水流失。定期维护数据显示,刮泥机转速偏差超过5%时,污泥清除效率会下降30%以上。
2.3 回流系统的“动态失衡”
污泥回流比(R)的异常波动会破坏二沉池水力平衡。当R>50%时,二沉池泥层厚度会从0.8米骤减至0.3米,水流剪切力增大,污泥被重新悬浮。某项目因回流泵故障,R值短期降至20%,导致二沉池底部积泥发黑发臭,产生硫化氢气体。
三、水质特性突变:冲击与毒性的双重考验
3.1 进水水质的“剧烈波动”
COD浓度骤变会引发污泥负荷冲击。某食品加工废水处理厂因生产排量波动,进水COD从500mg/L突增至2000mg/L,二沉池污泥负荷在2小时内从0.15kg/(kg·d)升至0.6kg/(kg·d),污泥沉降性能急剧恶化。
3.2 有毒物质的“隐性入侵”
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有机溶剂或抗生素等有毒物质,常成为污泥沉降的“隐形杀手”。这些物质会抑制微生物活性,破坏菌胶团结构,导致污泥絮体解体。例如,某电镀废水处理厂因含镍废水混入生物处理系统,二沉池污泥SVI值在48小时内从150mL/g飙升至400mL/g,镜检发现原生动物大量死亡,丝状菌过度繁殖。有毒物质还会引发污泥中毒性膨胀,如苯系物会抑制聚磷菌的释磷功能,导致污泥颗粒松散;而高浓度氨氮(>300mg/L)会穿透细胞膜,使微生物代谢紊乱,沉降性能丧失。某制药废水处理项目因突发毒性物质泄漏,二沉池污泥活性从0.4mgCOD/(mgMLSS·h)骤降至0.05mgCOD/(mgMLSS·h),出水SS浓度超标5倍。此外,部分有毒物质(如氰化物)会与污泥中的金属离子结合,形成难沉降的络合物,进一步加剧污泥上浮。因此,针对含毒废水,需在预处理阶段增设化学沉淀、活性炭吸附或高级氧化等单元,同时建立毒性物质在线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以阻断有毒物质对二沉池的“隐性破坏”。
重金属、酚类等有毒物质会抑制微生物活性。某电镀废水处理项目因预处理失效,进水铜离子浓度达
上一条
下一条
实时新闻
2025-11-14
2025-11-14
2025-11-07
2025-11-07
2025-10-31
安徽宝绿光电工程有限公司
联 系 人: 王经理
咨询热线:139 5605 0105
固定电话:0551-64535800
售后服务:139 5605 0105
邮 箱: 285965278@qq.com
地 址: 合肥市新城经济开发区金阳路33号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