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渗透系统处理水源的种类及特点


发布时间:

2025-09-30

反渗透系统处理水源的种类及特点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技术作为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高效膜分离技术,通过施加高压克服渗透压,使水分子逆向通过选择性半透膜,截留溶解盐类、有机物及微生物,实现水质的深度净化。其核心优势在于常温无相变、能耗低、操作简便,且对离子、胶体及微生物的截留率超过98%。随着膜材料与工艺的优化,反渗透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工业废水处理、电子超纯水制备等领域,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与污染问题的关键技术。以下从水源类型、系统特点及典型应用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反渗透系统可处理的水源类型

 

1. 天然水源:地表水与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湖泊、水库)因悬浮物、藻类及有机物含量高,需通过预处理(如混凝沉淀、超滤)降低浊度与SDI值(淤泥密度指数),防止膜表面堵塞。例如,湖泊水可能因富营养化导致藻类过度繁殖,需增加氧化工艺(如次氯酸钠投加)破坏藻类细胞结构。地下水则因流经地层时溶解矿物质,常含高浓度钙、镁离子及铁、锰等金属,需通过软化树脂或锰砂过滤器去除硬度,避免膜表面结垢。以色列阿什克伦海水淡化厂采用“多介质过滤+超滤”预处理地表水,使SDI值稳定在3以下,保障反渗透系统长期运行。

 

2. 市政水源:自来水与二级污水

市政自来水虽经常规处理,但仍可能含余氯、有机物及微量重金属。反渗透系统需通过活性炭吸附余氯,防止聚酰胺膜氧化降解。例如,电子工业超纯水制备中,自来水经一级RO处理后电导率可降至10μS/cm以下,再经EDI(连续电去离子)深度脱盐,达到18.2MΩ·cm的电阻率标准。市政二级污水因含高浓度有机物、氮磷及悬浮物,需结合A²/O(厌氧-缺氧-好氧)工艺降低COD(化学需氧量),再通过反渗透实现中水回用。大连某化工园区采用“生化处理+超滤+反渗透”组合工艺,使污水回用率达75%,吨水处理成本降至4.2元。

 

3. 工业废水:电镀、冶金与石化废水

电镀废水含镍、铬、锌等重金属离子,传统化学沉淀法存在污泥量大、二次污染问题。反渗透技术通过高压浓缩,将重金属离子浓度提升至10%以上,便于后续蒸发结晶回收金属。例如,浙江某电镀厂采用“卷式RO膜+DTRO(碟管式反渗透)”两级处理工艺,镍回收率达99%,浓水体积缩减至原水的5%。冶金废水因含高浓度硫酸盐及悬浮物,需通过耐污染RO膜(如磺化聚醚砜材质)结合阻垢剂投加,防止膜表面结垢。石化废水则因含油类、苯系物等有机物,需先通过气浮、活性炭吸附降低COD,再经反渗透实现达标排放。

 

4. 海水与苦咸水:沿海与内陆缺水区

海水淡化是反渗透技术的典型应用,通过高压泵(压力达6-10MPa)将海水压入RO膜组件,脱盐率超过99%。以色列Sorek海水淡化厂采用16英寸压力容器并联设计,单套系统日产淡水40万立方米,能耗降至3.2kWh/m³,产水成本约0.53美元/m³。苦咸水(TDS 1000-10000mg/L)则因盐浓度较低,可采用低压RO膜(压力1.5-3MPa)处理,广泛应用于西北内陆地区饮用水供应。例如,新疆喀什某苦咸水淡化站采用“超滤+RO”工艺,使TDS从3500mg/L降至200mg/L以下,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二、反渗透系统处理不同水源的核心特点

 

1. 预处理需求差异化

水源类型直接影响预处理工艺选择。地表水需强化悬浮物去除,地下水需侧重硬度降低,工业废水则需针对性去除特征污染物。例如,电镀废水预处理需增加pH调节(控制至9-10)使重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再通过微滤去除;而海水预处理需采用“自清洗过滤器+超滤”组合,防止藻类及胶体堵塞膜孔。

 

 2. 膜组件选型与压力控制

膜材质需匹配水源特性。芳香聚酰胺膜(PA膜)因耐压性强、脱盐率高,成为海水淡化的主流选择;而磺化聚醚砜膜(SPES膜)因抗污染性优异,更适用于高COD工业废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