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操作常见问题解析与处理方法
发布时间:
2025-09-12
污水处理操作常见问题解析与处理方法
污水处理是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环节,其运行效果直接影响水环境质量与生态安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设备老化、工艺参数偏差、操作人员经验不足等因素,常出现处理效率下降、出水水质不达标等问题。本文将系统梳理污水处理操作中的常见问题,并针对具体场景提出解决方案。
一、进水水质波动导致处理效果不稳定
问题表现:
进水COD(化学需氧量)、氨氮、pH值等指标突然升高或降低,超出设计范围,导致生物处理系统崩溃或物理化学处理单元失效。例如,工业废水偷排导致重金属超标,或生活污水混入高浓度有机物。
原因分析:
1、源头管控缺失,未建立进水水质监测预警机制;
2、管网系统存在雨污混接或非法接入;
3、预处理单元(如格栅、调节池)容量不足,无法缓冲水质冲击。
处理方法:
1、强化源头管理:在进水口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控pH、电导率、悬浮物等关键指标,设置超标报警阈值;
2、优化预处理工艺:增设应急调节池,通过均质均量降低水质波动;对高浓度废水采用物理拦截(如细格栅)或化学沉淀(如投加石灰中和酸性废水);
3、建立应急预案:当进水超标时,立即减少处理量,启动备用处理单元(如活性炭吸附塔),并联系环保部门追溯污染源。
二、生物处理单元活性下降
问题表现:
活性污泥法中污泥沉降性能变差(SV30>30%)、污泥浓度降低(MLSS<2000mg/L),或生物膜法中载体挂膜稀疏,导致出水COD、氨氮超标。
原因分析:
1、营养比例失衡:BOD5:N:P<100:5:1,微生物缺乏必要营养;
2、溶解氧不足:曝气量控制不当,好氧区DO<2mg/L;
3、有毒物质冲击:工业废水中的苯系物、重金属等抑制微生物活性;
4、污泥老化:污泥龄过长(>30天),导致丝状菌膨胀。
处理方法:
1、调整营养配比:按比例投加尿素、磷酸二氢钾等营养剂,定期检测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结构;
2、优化曝气控制:采用溶解氧在线监测与变频风机联动,保持好氧区DO在2-4mg/L;
3、抗冲击负荷训练:逐步提高进水有毒物质浓度,驯化耐毒菌种;
4、污泥更新:通过排泥控制污泥龄在10-20天,对膨胀污泥投加聚合氯化铝(PAC)改善沉降性。
三、设备故障引发处理中断
问题表现:
曝气机停转、水泵堵塞、消毒设备故障等导致处理流程停滞,可能引发污水溢流或达标水二次污染。
原因分析:
1、维护保养不足:未定期清理曝气盘堵塞、更换水泵叶轮;
2、电气系统老化:接触器、电缆绝缘损坏引发停机;
3、操作失误:未按规程启停设备,导致过载或空转。
处理方法:
1、建立预防性维护制度:制定设备维护台账,每日巡检机械密封、轴承温度,每月清理曝气系统;
2、配置备用设备:关键岗位(如提升泵、鼓风机)采用“一用一备”模式,并定期切换运行;
3、智能化改造:安装振动传感器、温度监测模块,实现故障预警;
4、强化人员培训:定期开展设备操作考核,确保员工掌握应急停机流程。
四、污泥处理处置难题
问题表现:
污泥含水率>80%、恶臭严重,或处置渠道受限导致积压,可能引发二次污染。
原因分析:
1、脱水设备效率低:板框压滤机滤布堵塞、离心机转速不足;
2、调理剂选择不当: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不足或类型不匹配;
3、处置成本高:焚烧、填埋等传统方式费用攀升,资源化利用渠道未打通。
处理方法:
1、优化脱水工艺:采用“两级脱水”工艺(先浓缩后压滤),投加石灰+PAM复合调理剂降低含水率至60%以下;
2、拓展处置路径:与砖厂合作制烧结砖,或通过好氧堆肥生产园林用土;
3、控制污泥产量:通过延长污泥龄、减少排泥量降低产生量,同时探索污泥减量技术(如解偶联剂投加)。
结语
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依赖于“工艺-设备-管理”的三维协同。操作人员需树立全流程思维,既关注单个环节的优化,也要建立系统性的应急响应机制。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未来污水处理将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但基础操作规范的落实仍是保障处理效果的核心。通过持续的问题分析与经验积累,可显著提升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效能,为水环境治理提供坚实支撑。
上一条
实时新闻
2025-09-12
2025-09-12
2025-09-05
2025-09-05
2025-08-22

安徽宝绿光电工程有限公司
联 系 人: 王经理
咨询热线:139 5605 0105
固定电话:0551-64535800
售后服务:139 5605 0105
邮 箱: 285965278@qq.com
地 址: 合肥市新城经济开发区金阳路33号

扫描访问手机版